播放视频

高端京剧表演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成果总结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是1996年由中宣部主导,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教委支持,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跨世纪的高端京剧表演人才培养工程。“青研班”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批功底好、有潜力、有一定知名度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我院进修深造,使他们在表演技能、艺术理论、文化水平、人文素养、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21世纪的京剧艺术和文化传承培养了一批能担当重任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

首届“青研班”于1996年10月开学,在此后的1998年、2002年、2004年和2009年,又分别招收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学员,至2012年6月第五届“青研班”学员毕业,历经16年,总计有179名学员入班学习并顺利毕业。这些学员中京剧演员151名,多剧种演员28名,覆盖了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共45个戏剧院团和艺术高校。

经过16年的实践和探索,“青研班”培养了于魁智、孟广禄、张火丁等一大批京剧表演的领军人才,支撑了当代的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京剧演出市场上极富竞争力的“青研班”现象。“青研班”成了京剧界、艺术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个品牌。

一、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解决了京剧艺术后继乏人、高端表演人才断档的问题。在“左”的思潮特别是“文革”十年的影响下,中国京剧面临着人才断档问题,能够担当领军人物、发挥核心凝聚作用的名家好角匮乏,能够完整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优秀演员越来越少,一些经过几代艺术家千锤百炼的表演技能濒临失传,这些迫在眉睫的危机,必须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予以重视。五届“青研班”学员,大多数正成为当代中国京剧舞台的骨干、生力军,20年内发生京剧表演人才危机的可能性大为缓解。“青研班”学员的表演水平代表着中国戏曲表演的水平,他们的艺术成就标示着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水平。可以说,当今的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艺术已经进入了“青研班”时代。因此,“青研班”的确是一项培养承前启后、跨世纪振兴京剧艺术人才的战略举措。

(2)成果解决了教学组织、课程安排和舞台演出实践的冲突问题。“青研班”学员大都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是“文华奖”、“梅花奖”等国家级的奖项者,都有一定得社会知名度,是院团的骨干,与普通研究生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青研班在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采取阶段性全脱产学习和阶段性在原单位在职学习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运用文化理论课精简优化,集中行课,专业剧目课则是点、线结合、灵活安排的课程组织方式。教学要求是文化理论课要少而精,实行必修、导读、讲座、选修课程相结合,重在导师指导下的“导读”,强调自学与研究;专业剧目课要突出并坚持继承与创新两条腿走路,实行学戏、创作、研讨、演出相结合,重在研修研讨,强调艺术创新与舞台艺术实践。

(3)成果解决了高等院校开放办学与社会资源的衔接问题。“青研班”采取开放办学的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有效解决了社会资源不足这个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青研班”始终得到了京剧界、戏曲界老一辈艺术家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关心、关怀和鼎力支持;始终得到了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江苏京剧院、大连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湖北省京剧院等全国45个京剧和戏曲院团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文联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首都新闻界的大力支持。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成果站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促进民族艺术繁荣的责任感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青年演员到大学进修深造,为他们成为未来的京剧艺术家打下坚实基础,以培养一批跨世纪的、能够担当振兴重任、德艺双馨的京剧表演人才,是举办“青研班”的宗旨和目标。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有眼光的战略之举,五届“青研班”的学员,大多数正成为当代中国京剧舞台的骨干、生力军,有效地缓解了京剧表演人才缺乏领军人物的问题。

(2)成果根据学员起点高、个性强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一个人一个工程”的方案,设计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青研班”对学员入学的专业要求很高,必须是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是获得“文华奖”、“梅花奖”或“青京赛”金奖等国家级的奖项者。根据学员的这些特点,“青研班”确立了“一个人一个工程”的教学方案,即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为每位研究生设计制定出不同的专业培养计划。“青研班”为每名学员配备了专业课和理论课两个导师,旨在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全面素质,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计划的实施。

(3)在实施教学中,成果利用“三并举”的方法,保证学员能够成为高端京剧表演人才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所谓“三并举”就是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并举,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研究并举,艺术上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并举。“青研班”的课程共分为政治理论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剧目课、讲座课、舞台实践五个部分,这些课程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既尊重了一般教育规律,又突出了高端京剧表演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4)“青研班”采取开放办学的方法,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成就了一项举社会之力的育人壮举。“青研班”的举办,始终得到了京剧界、戏曲界老一辈艺术家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关心、关怀和鼎力支持;始终得到了全国45个京剧和戏曲院团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文联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首都新闻界的大力支持。
   

三、成果的创新点

“青研班”经过5届、16年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京剧表演和文化传承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和管理体制上都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

(1)“青研班”在当代艺术教育领域自觉开创了一个特殊的教育模式,解决了在现有教育体制和剧团体制下培养高端京剧表演人才的难题。“青研班”汲取传统戏曲教育的历史经验,利用政府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学生聘请各行当、流派的表演艺术大师,根据个体情况为学生传授适宜的经典剧目,使学生得到了绝无仅有的学习机会。“青研班”是当之无愧的精英教育,采取“一个人一个培养方案”的模式,在研究中学习,通过研究来完成学习任务,坚持学与术并重、继承与创造相结合的剧目研习方法,使得学生由继承型、技能型演员向创造型、学者型艺术家的方向转化。

(2)大力推进招生制度的改革,高度重视学员入学的表演技能和专业水准,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青研班”对学员入学时的专业要求很高,所有入学的学员必须是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是获得戏剧“文华奖”、“梅花奖”、中央电视台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等国家级的奖项者。这些学员入学时已经比较优秀,是各大戏曲院团的主演和骨干,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都得到了专家和前辈艺术家的肯定。

(3)形成了“一个工程”,“两个导师”,“三项并举”,集中学理论,回团(所在戏曲院团)搞实践分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个工程”,即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为每位研究生设计制定出不同的专业培养计划。“两个导师”,即是旨在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全面素质,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专业课和理论课两个导师。所谓“三并举”,即是在实施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并举,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研究并举,艺术上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并举。政治理论与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集中学习,剧目课保证每个学员每年学习4个剧目。舞台实践则是回到所属院团分阶段开展。16年的办学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素质全面的表演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科学途径。

(4)探索总结出了科学的、符合高端京剧表演人才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青研班”的舞台实践共分三种形式:一是由“青研班”组织的学员新学习剧目的舞台实践;二是由“青研班”组织的社会公演和毕业演出;三是学员在学习期间回到本院团的演出实践。每个学员所属的院团就是他的实践基地,保证了学员的舞台实践。粗略统计,五届“青研班”除了完成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共教授剧目500多出(次),各类实践演出(包括学习新剧目彩排,向社会公开演出,参加各类公共活动演出、毕业公演等)总计700余场。

(5)在教师的配备上打破以本校教师为主的传统,选择在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名师担任导师和任课教师。“青研班”为每一个学员制订出适合该学员行当、流派、特长、特色的剧目课教学计划,根据计划,由政府出资聘请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师。16年来,曾先后为五届“青研班”教授剧目课、文化理论课讲座课的艺术家、专家、学者、教师近200人,这些人有90%以上都是来自京内外的其他单位。

(6)“青研班”采取开门办学的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青研班”的举办,始终得到了京剧界、戏曲界老一辈艺术家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关心、关怀和鼎力支持;始终得到了全国45个京剧和戏曲院团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文联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首都新闻界的大力支持。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认真学习,五届“青研班”179名学员都认清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把个人的机遇与继承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希望和重托,也没有辜负老一辈艺术家的希望和重托。三年的学习,使他们增强了献身中国民族艺术和京剧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在理论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在表演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上取得了新的成果。

五届学员中,有74人荣获过中国戏剧的最高荣誉——“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于魁智、孟广禄等人当选为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周龙、倪茂才等人都成为了戏曲院校院、剧团的专业带头人。他们已经在振兴京剧事业的实践中,承担起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把党和人民的重托、社会和老一辈艺术家的期望变成现实,正在成为跨世纪中国京剧事业的栋梁之材。

“青研班”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京剧界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件,就在于在“文革”造成的京剧表演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特殊时期,以特殊的方式,为京剧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为中国京剧的继往开来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青研班”作为一个特定地“现象”,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历经十六年塑造的一个品牌,作为文化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具体成果,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表明了国家和政府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态度和决心。

“青研班”的成功举办,为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培养戏曲表演拔尖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青研班”利用高等教育和艺术高校这个平台,坚持以艺术水准、艺术质量为先的招生标准,采取灵活的教学体制,制订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实施符合戏曲艺术人才成长、成才的教学实践方式,汇聚了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戏曲专家来为青研班学员讲课授艺,成就了当代中国京剧舞台最具艺术潜力青年人才的成长。

实践证明,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实现京剧表演艺术传承的高端人才,需要“青研班”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青研班”模式是成批次培养高精尖戏曲表演人才的好办法,是培养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戏曲表演人才的最佳选择。五届十六年“青研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艺术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同时,这对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和典范作用。

这种典范的意义和典范的作用,主要是指在“青研班”16年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忠贞、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坚守精神,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高度自觉、自信、自强的炽热情怀;那种遵循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办好青研班的科学态度;那种十年磨一剑、契而不舍、埋头苦干,实事求是,实事实做,求实务实的品格;那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尊重艺术、尊重人才的宽广胸怀。